来自开普勒452b2019-12-19
一个「知乎体」问题:从老城西房龄十几年的150方,置换到钱江新城约200方大平层是种什么体验?
高票回答是「爽歪歪」?不,对于部分人来说,可能是怀念,甚至是想「住回去」。这批人,他们之前住在华立·星洲花园。他们住的150方的房子,是排屋。
能住回去吗?可以,但是又有点不甘心,毕竟社区老了。而且代价也挺大的,像星洲花园的排屋二手房,价格一直坚挺甚至一路向上,现在已经接近8w。
那个排屋其实现在看来,产品有些跟不上。面宽只有四米多,没有地下空间,但是老小区你懂的,可以不太夸张地自己往天上地下「要空间」。
有一位朋友就住在里边,三代同堂近20年了,互不打扰,即使是老小区也不用担心储藏和停车空间。导致他在换房的时候,看哪里,都不满意。150㎡能够给到的「在房子里撒欢」的居住感受,只在排屋里。
再问一个「常识性」问题。同一个楼盘里,高层和排屋的房源,哪个涨幅大?
大概脱口而出会是「高层大得多」吧。那么,可以看看良渚板块的万科·未来城。高层130㎡以上的面积段,单价从刚开盘的1.25w上涨到现在二手房的3w出头,已经相当不错了。
再看它的排屋组团桂语里,2015年11月刚开盘的时候,总价最低278w,到了现在的二手房市场上,基本都要挂到650w以上。
两者的涨幅,还真差不多。而且桂语里还很好卖,完全打破了「排屋不方便转手」的「铁律」。
这两个故事,像是市场里的两个「奇迹」。共同的特点是:小排屋。
星洲花园是鼻祖,开创了150㎡左右的小排屋的先河,而桂语里把产品发扬光大,在更小的137㎡建筑面积里做出了更多的房间,还加上了装修。市场,便给了如此的回报。
原以为像桂语里一样的产品,会越来越多甚至随处可见,却事与愿违。搜罗一遍现在的市场,这样的小排屋,有点少。
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;不对,是有天有地,独门独院。排屋有大量的赠送面积,是完全不一样的居住体验,是很多人心头的白月光。小排屋的出现,把月光照进了现实。
小排屋的面积段大多在150㎡以下,在新房市场,这个面积段的总价就很容易控制。甚至能控制在改善的主流——500万级,这仿佛也是小排屋一道约定俗成的坎。这个价位段,选高层还是排屋,对很多人来讲都能承受,无非是算一笔实用面积和距离之间的账。
过去这两年,在桂语里的带领下,小排屋曾经在杭州尝试性地遍地开花。这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,但是有点可惜的是,这样的趋势却没有延续下去。
现在的排屋市场,200㎡左右的联排户型比比皆是,150㎡以下的,大多就只做了叠排。
排屋要么变大了,要么变「高」了。这是为什么?
原因很多,最直接的可能在于:这一轮行情让很多开发商「膨胀」了,膨胀状态下,他们会认为大房子更容易受到追捧。
要找小排屋,有,但是零零碎碎,良渚有一点,崇贤有一点,萧山的部分板块有一点,其他都是个别项目。你看这几个板块,城西、城北、城南都能勉强覆盖到,不过到了城东,有点儿为难。
城东的江边排屋曾经在历史上唱过主角,后来就逐渐消失了,导致现在好多人想要买排屋只能在二手房里挑来挑去。发展越来越好,交通越来越便利,排屋越来越能当第一居所,选择却基本没有。
好在,制造桂语里奇迹的万科,把再次升级的小排屋,带到了杭州东——大学城北的华景川万科·潮起东方里。
这个地方有点神奇。它隶属海宁,但与下沙其实只是一路之隔,一条路,就区分了限不限购,摇不摇号。这里的接受度其实已经非常高了,无论是绕城、还是德胜快速路,下沙枢纽下来也就是五分钟左右的车程,上了高速或是高架,都不太用担心堵车的问题。
而且,它的对面,就是一个巨型综合体,百联奥特莱斯。如果你上周末赶上了他们的店庆,也许会被那热闹的场面惊呆。
奥特莱斯是真的膨胀。营业额逐年上涨,二期三期也在扩建,据说仅仅是停车位,就要扩建到一万个——能够容纳四五万人的巨无霸商业,里面的吃喝玩乐自然是一应俱全。
贴着这么大的商业配套,潮起东方马上要拿出70套建筑面积150㎡左右的小排屋,这大概是城东人民距离这道白月光最近的一次。
小排屋的隐退,「膨胀」心理是主观选择,背后的「难言之隐」客观上难住了市场。
现在的土地出让已经不同以往,容积率自不必说,如果有心研究这两年的挂牌文件,会发现除了对容积率的限制外,「限高」或是「限低」的字眼频繁出现。限高不必说,「限低」往往意味着联排产品不会出现在这地块里。
于是叠排们隆重出场,因为实在没办法设计出排屋,还不一定是上下双叠,可能是上中下六层的三叠。
潮起东方拿地的时候,还没有受到此类政策的管控,也就有了如今空间比较从容的小排屋。
市场上总有一些阶段性的遗憾,排屋产品的「风」,现在有倒着吹的迹象。符合更多主流购房者需求的小排屋在减少,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,这趋势还回不来。但是面积小、总价低、功能全、带装修,应该成为排屋发展的真正方向。